在深入学习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讲授的党员基本培训第三次集中大课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于10月27日组织召开交流研讨会。支部全体党员围绕怀部长的报告内容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使命担当。

系统领学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聚焦重点抓落实
研讨会由研究院组织员、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组织委员史晓菁同志主持,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书记钱鸿同志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回顾了怀部长主讲党课的核心内容。钱鸿同志在领学中强调,怀部长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形势与任务、路径与方法。全体党员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人民、战略三大属性,准确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大核心任务,并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坚持长期主义,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结合智能教育研究院的具体情况,钱鸿同志希望支部全体党员将报告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四个重点方向发力:一要主动拥抱学科交叉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趋势;二要积极探索利用教育大模型推动学习模式变革,有效应对知识快速迭代的挑战;三要积极参与以"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校、未来学习中心"为核心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四要着力攻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这一立德树人关键工程。
立足智能教育专业,党员代表畅谈学习体会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党员结合智能教育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分享了学习心得。
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宣传委员张敏同志分享了其从事AI赋能教育研究的体会。她表示,从最初研究成果难以落地,到现在大部分研究能在实际教育场景中部署应用,实现了从单纯论文产出到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并重的转变。她强调,开展AI赋能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从教育和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推动研究成果在中小学校等真实场景中落地见效。
刘一萌同志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学习体会:一是坚守育人初心,把准政治方向,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公平、数据隐私,推动技术惠及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二是强化科技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重塑教育形态,不仅要优化现有模式,更要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教育一线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史晓菁同志强调,"立德树人"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所有课程都需贯彻这一理念。她指出,当前亟需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吸引力,以生动多样的课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陈治同志表示,作为研究生党员,要坚持学思用贯通,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研工作的实际成效,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
单小份同志指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国家战略和时代使命。作为智能教育方向的研究者,要将个人科研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从"能做什么、能创新什么、能服务什么"三个维度审视研究方向,在技术攻关和理论突破的同时,坚守正确的价值观,确保科研工作服务于国家需求和时代需要。
王嘉桐同志深刻体会到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交叉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她认识到,智能教育的深层发展必须扎根基础学科,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她表示,要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寻求创新突破。
在交流研讨中,与会党员立足智能教育研究前沿,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从技术创新、课堂转型、人机协同、价值观引领等多个维度分享了见解与实践思考。大家一致认为,智能教育发展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副院长总结:明确智能教育发展方向
研究院副院长江波在总结发言中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会议精神: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将创新人才培养摆在核心位置;第二,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竞争态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第三,发展智能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着力规避单纯强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切实把技术手段引导到创新人才素养培育上来;第四,要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赋能并重构教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认识到人工智能要成为智能教育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第五,全体同仁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研究工作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总结为研究院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凝聚了发展共识。

本次研讨会深化了智能教育研究院党员对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理解,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展现智能教育研究院的担当作为。研究院要求全体党员教师立足智能教育研究前沿,将学习成效切实体现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